日前,環保部發布對28個城市的督查通報,發現一些痼疾。其中,“花式造假”再次闖入視線,部分企業在監控設備和監測數據上動起了手腳,有的偷天換日,有的暗度陳倉,有的企圖蒙混過關。
可以說,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部分企業已經拋棄社會責任,達到頂風違法囂張地步。為了令數據能達標,瞞過督查人員,可謂下足了功夫,費盡了心思。要么在設備上動起歪腦筋,人為控制檢測數據;要么在樣品上“移花接木”,用達標污染物替換;要么在數據上玩障眼法,擅自編造監測數據。各種“花式”造假隱蔽性強、迷惑性高,且具有一定普遍性,單靠中央環保部單打獨斗,顯然心有余而力不足,還需一劑“復方藥”。
首先,整合環保督查合力是必備。近幾輪督查中,環保部“一竿子插到底”,發現地方環保存在諸多問題,企業排污數據造假、部分地方部門不作為,甚至包庇縱容、執法疲軟。環保部就“幾十條槍,幾十號人”,挨家挨戶督查,能忙得過來?即使督查后,將問題指出來,是否能真正整改到位,還得依靠地方配合到位。
同時,轉變發展政績觀是前提。官員都是圍繞政績來干活的,或者說受考核“指揮棒”控制,重點考核什么,地方就會主抓什么,不考核或弱化領域,當然就無人問津。須對地方官員考核思路進行調整,增加“綠色發展”考核分值,讓重視環保的官員政績更容易脫穎而出,讓綠色發展官員受到重用,樹立起“綠色”用人導向,引導地方官員走綠色發展道路,重視環保,加強治污。
最后,發揮地方環保作用是關鍵。環保督察如同“貓捉老鼠”,企業“造假”的功夫不斷升級,需要適時跟進。比如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寶山水泥廠將排氣筒12.5平方米截面積“閹割”了在線監測儀的監測面積,讓它只能測到7平方米截面的排放量,河北省唐山福海鑫鋼鐵有限公司擅自關閉數據采集傳輸儀,數據無法傳輸到監控平臺等等,只有依靠地方環保力量,進行嚴格細查,不放過每一蛛絲馬跡,方能撥開層層迷霧,令造假行為露出“尾巴”。
環保部督查確實有效,重塑了公眾環保信心,但真正要鏟除一些痼疾,令企業“花式造假”無機可乘,還得依靠地方唱“主角”,轉變思想,擔當起責任,加強督察監管,力爭早日贏來“藍天白云”,讓大家呼吸到新鮮空氣。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