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體現了中國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采用視頻連線方式舉行。
下面,我先通報幾項我部近期重點工作。
一、以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為契機,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今年7月至9月,全國人大組織開展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10月15日,栗戰書委員長親自作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報告。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并開展專題詢問。
執法檢查報告充分肯定了近年來土壤污染防治取得的明顯成效,指出通過各地區各部門努力,遏制了土壤污染加重趨勢,保障了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但同時,也指出了法律實施中存在法律學習宣傳普及不夠、配套法規標準不健全、農用地分類管理有待加強等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全國人大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是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尤其是凈土保衛戰的具體指導,更是對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此次執法檢查為契機,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堅持落實法定責任,堅決打好凈土保衛戰。以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兩大突出問題為重點,督促各地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責任落實。將凈土保衛戰硬指標硬任務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指標體系,確保如期完成。
二是堅持完善配套法規標準,推進污染防治制度化。修訂與土壤污染防治法不銜接的法規和部門規章,不斷完善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有關標準規范,強化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
三是堅持實行風險管控,確保安全利用。嚴格落實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人居環境風險。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為重點,加強土壤污染預防制度監管,防止新增土壤污染。
四是堅持補齊基礎能力短板,提升科學治污水平。持續推進土壤污染共性問題研究攻關。建立完善監測觀測網絡和站點,為精準施策提供科學支撐。推動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領域產業發展。
五是堅持會用善用法律武器,堅決落實依法治污。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手冊,持續推進執法隊伍和執法能力建設,依法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做好土壤污染防治法宣傳,引導全社會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二、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公布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共有8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35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入選。
在本次創建中,各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熱情高漲。本次有9個地市獲得示范市稱號,超過了前三批總和,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獲得示范市稱號的副省級城市。這充分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向更高層級、更大區域深入推進。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先后命名四批共262個示范市縣和87個“兩山”基地。示范建設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促進高質量發展、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參與水平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了典型引領、示范帶動、整體提升的良好局面,以示范成效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力量。
下一步,我部將加大示范建設推進力度,加強經驗總結和模式推廣,強化動態監管,深化提升示范建設水平,為建設美麗中國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筑牢基礎。
三、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支撐VOCs治理夏季攻堅行動
為配合實施《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緊緊圍繞為地方和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的服務宗旨,充分支撐地方環境管理部門和企業打好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
平臺開設“VOCs污染防治”專欄,在線上推薦了40多項涉及VOCs源頭防控、過程管理和末端治理的適用技術與方案,展示了18個成功的治理案例。
平臺還邀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的專家學者就五大重點行業的VOCs控制措施、VOCs移動源及二次污染防治、VOCs的監測及質量管理等問題進行12場次線上講解,并與觀眾實時交流,線上觀眾累計有15萬人次,反響積極。
四、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發布公告規范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銅原料和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進口管理
2020年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會同海關總署、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規范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銅原料和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進口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公告明確了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銅原料和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的進口管理相關事項:一是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銅原料和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不屬于固體廢物,可自由進口。二是明確了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銅原料和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的海關商品編碼。該公告對引導企業進口符合產品質量標準的高品質再生原料,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自2017年7月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進口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舉措,確保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與此同時,國家組織制定再生資源產品質量標準,除了已經出臺再生黃銅、再生銅、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產品質量標準,正在研究制定再生鋼鐵原料等產品質量標準,以標準為引領,不斷提升回收利用技術水平,加快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
劉友賓:下面,請李高司長介紹情況。
李高: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有機會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關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關注、支持、幫助和宣傳。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但這種影響相對短暫,氣候變化則在更長時間、更深層次、更大范圍上影響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近年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并付出了艱苦努力,實現了碳強度的持續下降和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成效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促進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體現了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領導力和大國擔當,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具有深遠的國際國內影響。
當前,“十三五”即將收官,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將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的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有效銜接了兩階段戰略安排,不僅是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要求,也是對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明確要求。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形成從源頭上推動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根本轉型的倒逼機制。同時,我們將繼續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促進《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下面,我愿意回答媒體記者朋友們提出的問題。
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我國碳強度下降幅度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前完成對外承諾的2020年目標
南方都市報:社會各階認為我國要實現力度很大的兩個階段性的目標,2030年和2060年目標并不是輕松的事,需要在很多領域進行大力度的改革,請介紹一下有什么基礎和挑戰,有哪些領域面臨比較大的變革,是否有計劃支持一些地區或行業率先達到?
李高:謝謝提問。
正如剛才介紹的,習主席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上提出新的目標和愿景,這項任務是非常巨大的。一個是體現了我們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也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高水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是很有挑戰性的。
習主席多次強調,在氣候變化領域,始終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我們也是這樣落實的。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多年來,采取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市場機制建設,積極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截至2019年底,我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風電、光伏的裝機規模均占全球30%以上。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價格,為促進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為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節能提高能效領域,僅2016-2019年我國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的效果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億噸。在建筑領域,我國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已達到約60%。新能源汽車也是一個突出的亮點,2010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快速增長。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也協同減少了大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推動了大氣環境的改善,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碳市場建設一直在有序推進當中,為全國碳市場積累了可實踐的經驗。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面臨著一系列艱巨任務。這次提出來的目標和愿景,在時間上是自己跟自己比的提前,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體量和能耗體量巨大的國家而言,提前這些目標和愿景,是非常巨大的工作成效。
橫向來比,實現碳中和愿景我們需要的時間比發達國家縮短30年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也顯示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決心。我們還存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工具還存在若干短板,實現新的碳中和愿景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實現,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持續推進,久久為功。
我們要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特別是嚴格控制煤炭消費,這也包括合理控制煤電發展規模,我們將以更大力度加大非化石能源發展的推動力度,特別是加大力度發展可再生能源,構建能夠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工業。我們還將系統推動其他重點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工作,新能源汽車、低碳交通、低碳技術、低碳建筑、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四五”將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形成倒逼機制 推動結構轉型
央視新聞頻道:“十四五”是我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時期,為實現新目標我國節能減排在什么方面發力,可以介紹一下嗎?
李高:“十四五”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非常關鍵的時期,習近平主席已經提出了新的達峰目標。總的來講“十四五”要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形成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機制,從源頭上推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根本轉型。
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還要全面納入“十四五”的生態文明建設,要制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項規劃,對“十四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和目標任務進行全面部署和安排。
第二,開展達峰行動。我們將研究跨越“十四五”,“十五五”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在兩個五年規劃里面持續實施,這個工作既必要,同時也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不同于我們常規的五年規劃,也不同于在污染防治領域三年攻堅戰的工作,需要在持續十年左右時間進行規劃。要向地方、行業明確的傳導壓力、傳導任務,要明確地方和重點行業的達峰目標、路線圖、行動方案和配套措施,相關的部門也要形成合力來推動和支持這項工作。同時我們要強化監督考核,在“十四五”末要進行評估,進一步強化相應的措施,支持國家自主貢獻重點項目建設,確保2030年前達峰目標能夠實現。
第三,加強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我們要進一步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推動各部門積極參與、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我們要推動地方把應對氣候變化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統籌推進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和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體系建設,更好的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我們還要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對生態環境部來講我們還要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訂,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
第四,加快推動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費,嚴控能耗強度,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費強度,實施更加嚴格的控煤措施。大力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氣,加大散煤治理力度。與此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第五,深化重點領域的低碳行動,推進低碳工業體系、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相關的發展。要進一步強化低碳相關的工作,在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的重點領域進一步強化低碳改造力度,推動數據中心建設、5G基站等新基建能效提升。
第六,推行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非常重要,我們要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各級領導干部和全社會的低碳意識,引導居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包括鼓勵大家公交出行,鼓勵大家消費低碳的產品;包括推動減少一次性餐飲浪費,這都是公民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為氣候變化做出貢獻的地方。我們要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共同參與綠色低碳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氛圍。
第七,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促進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繼續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們還將積極推進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為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
南方早報:目前中國試點碳市場已經成長成為配額成交量第二大碳市場,未來建設還存在什么困難和挑戰,還在什么方面繼續推進?
李高:中國的碳市場建設不僅是中國社會關注,國際上也非常關注。建設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落實二氧化碳新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目標的重要抓手。
這項工作我們從2011年就在試點先行,開始推進,在七個省市開展了試點。截止到2020年8月,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接近3000家企業,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有效推動了試點省市應對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試點省市都非常重視這項工作,有的省市通過地方人大立法,有的省市通過發布政府令的方式來強化這項工作的法律保障。地方試點碳市場也為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與此同時,我們也積極向其他國家學習,向歐美碳市場吸取經驗。中國有自身的特點,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還要繼續增長。跟發達國家在已經達峰并逐年下降的情況下推動碳市場建設不一樣,我們在制度設計上要適應實際情況,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設計。碳市場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面我們也是積極克服各種困難,包括克服機構改革帶來的挑戰,克服疫情帶來的挑戰。現在全國碳市場建設緊鑼密鼓,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制度體系方面,我們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暫行條例》出臺,編制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還有碳排放報告核查的配套文件,這些文件近期都會陸續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爭取盡快發布。
在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組織湖北省、上海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及相關的支撐單位研究制定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的施工建設方案。
在開展配額分配方面,我們組織地方報送并核對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配額分配是一項非常基礎性的工作,在反復論證聽取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意見的基礎上,我們起草形成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正根據地方、部門和企業反饋的意見作進一步修改完善。
在能力建設方面,針對不同的市場參與主體,我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能力建設培訓活動。其中,僅針對發電行業的配額試算,我們就編制了四本培訓教材,舉辦了八期15場培訓,1500多家發電企業和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超過六千人參加。
在深化全國碳市場相關基礎工作方面,結合全國碳市場下一步確擴大覆蓋范圍的需要,從2013年開始,我們就已組織開展了相關行業企業的碳排放數據報告與核查工作,除發電行業以外,還涵蓋建材、有色、鋼鐵、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行業。
還有一些工作也很有意義,我們成功將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CCER)申請成為國際民航組織認定的六種合格的碳減排機制之一。下一步,我們將推動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發展成為全國碳市場的抵消機制。
“十二五”是試點先行,“十三五”是為全國碳市場打基礎,“十四五”應該是我國碳市場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期。我們將實現從試點先行到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實現從單一市場,單一行業突破,把多行業納入,還要實現從啟動交易到持續平穩運行。我們將進一步的加快相關工作進度,確保相關的制度文件的出臺、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據核查工作加快推進,為盡早實現上線交易奠定良好基礎。
希望美方履行好自己的承諾責任 采取切實行動與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