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在旅游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根據《意見》,我國將在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區、全域旅游、鄉村旅游、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旅游廁所、旅游城鎮、交通旅游、智慧旅游、健康旅游等新業態領域更好鼓勵運用PPP模式改善旅游供給。優先支持符合《意見》要求的全國優選旅游項目、旅游扶貧貸款項目等存量項目轉化為旅游PPP項目。
專家表示,通過PPP項目,用政府資金撬動整個社會資本,有利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投資。
如是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振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旅游與PPP模式有著天然的契合點:一是旅游屬于公共服務領域,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引入社會資本后,通過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有利于效率提升,符合PPP模式的初衷;二是旅游項目會有一些收入來源,能夠產生相對穩定的經營性現金流,通過市場化運作能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是PPP模式理想的適用領域。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志剛表示,發展旅游PPP要注意風險共擔、收益分享,而且要考慮地方財政承受能力,避免新增債務風險。同時加強績效考核,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率。
專家還指出,去年年底加強規范之后,PPP進入一定冷卻期。此時發文為后續PPP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PPP理性推進,在具體實操上將更加規范和注重實際效果。
“本次文旅PPP文件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積極變化。譬如,強調運營屬性、市場邊界、債務控制、信息公開等等。當然,在未來推進中,依然要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總之,要以長期公共服務效率提高為唯一準繩,避免企業套利短期行為和政府過度干預市場等各種異化行為。”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定向邀請專家薛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