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內在關系,只有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才能達到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和諧狀態?!肮沧ゴ蟊Wo,不搞大開發”源于現實的發展需求,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和實踐內容,其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實現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和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的根本遵循,更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現實依據
綠色發展是國際發展大勢和世界發展潮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體現了我國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大國擔當。21世紀人類發展面臨著氣候變化、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等復雜挑戰,以綠色發展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共贏普遍受到國際上的認可和推崇,其核心是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在自然環境承載力基礎之上,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同時,積極參與并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致力于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動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是中華文明得以永續傳承的前提和基礎,必須要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折射了對人民生態權益的尊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過去一段時期,粗放經濟發展帶來了突出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導致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迫切。在這樣的特殊情境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旨在大力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和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增進民生福祉。
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制約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障礙,“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流域環境綜合治理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又一戰略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但過去受人類活動干擾程度也大,包括高強度的水電開發、城鎮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持續排放、農業非點源污染等。同時,管理分割嚴重,“九龍治水”格局仍未根本性轉變?!肮沧ゴ蟊Wo,不搞大開發”戰略指導思想的提出,是繼“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論的又一重要論斷,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尤其為未來以長江經濟帶為代表的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確立了戰略性指導思想。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哲學意蘊
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體現了發展觀和認識論的哲學觀點。來源于實踐的認識需要在深度上不斷深化、在廣度上不斷拓展、在進程上不斷向前推進。對“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之間關系認識的總結建立在過去、現在、未來內在聯系的演進邏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今天的“大保護”就是對過去“大開發”的新發展,就是從過去粗放式、不計生態環境發展的老路走上發展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新路,逐步實現從“生態欠賬”向“生態儲蓄”的扭轉。
具有相互關聯的精神品質,體現了普遍聯系的哲學思想?!氨Wo”與“開發”行為的實施主體是人,行為受體是自然界,突出了人與自然界的依存關系;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肮病弊职硕喾矫娴闹匾砟睿涸凇吧鷳B圈”大力度保護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的基礎上,不能顧此失彼,實現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統一管理、統一修復;在“社會圈”建立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消除鄰避效應,各盡其力,各美其美;在“經濟圈”建立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上,以此為契機,縮小區域發展差異、城鄉發展差異和群體發展差異。科學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內在本質聯系,就是要樹立人、社會、自然之間以及內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哲學思維,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實踐維度
以系統性思維開展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在保護地理空間方面,要從流域視角科學統籌優化“大保護”空間范圍,形成覆蓋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陸面的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在參與主體方面,要建立廣泛的參與機制,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在治理手段方面,既要硬約束也需軟引導,涉及經濟、社會和生態領域的生態環境意識、制度、法律、文化、產業等多項內容。同時,要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防止畸重畸輕、顧此失彼。
以精準思維著力解決生態環境短板。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重點在上游,難點在支流,要深化落實長江上游流域主體功能區建設,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明確支流流域的功能定位,在長江經濟帶整體框架下加強支流流域環境的綜合治理,特別是加強長江上游烏江、嘉陵江、岷江等一級支流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廊道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設。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在水里,根子在陸地上,要著重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優化沿江工業布局和加快城鎮生活污水治理,促進農業綠色化、工業園區化和生活低碳化。要嚴格把控戰略環評、規劃環評、政策環評環節,特別是要把戰略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科學決策的前置條件。突破傳統“行政區劃式”管理,探索推進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合作機制。
以辯證性思維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把生態紅利、旅游資源、文化稟賦轉變為發展紅利,揚長避短、化危為機,發掘長江流域的比較優勢,培育新業態,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創造新價值,打造優質生態產品產業鏈和產業區。培育新增長點,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中培育壯大大環保產業、大健康產業、大旅游產業和大文化產業,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