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環保產業有效支撐了年度污染防治和質量改善目標的實現,以創新為引領,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了及時反映環保產業發展動態,分享2018年產業趨勢觀點,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17年環保產業發展評述和2018年展望》及各分領域發展情況快報,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
2017年,是“十三五”期間我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重點的關鍵期,環境管理制度加速完善,環保產業戰略高度節節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碼。
值得關注的是,中央環保督察成為年度熱點。完成第三批和第四批對15個省份督察,全國26個省份開展省級環保督察。水、氣、土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先后實施,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
2017年,政策對節能環保,特別是產業的推動釋放出明確信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隨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發展。
2017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環保產業為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裝備、工程和服務保障,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展望2018,1月1日起,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退出歷史舞臺,環境保護稅正式開征,標志著我國環保政策和制度逐步健全,環保事業正在邁入新時代。
水污染防治全面深化,三大市場全面啟動
水污染防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同時水污染治理也是我國最早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的領域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國對水污染治理對重視不斷加強,治理工作進入全面開展、深化落實階段。無論工業、城鎮還是農村污水治理,在這一階段,都得到了充分重視。
在工業水領域,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明確了“行動指南”。其中對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做出了明確規定,“實施重點行業企業達標排放限期改造,并完善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2017年4月10日,環保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貫徹落實《水十條》要求,其中對工業廢水處理更加重視。要求主要圍繞十大重點行業,完善工業源水污染物控制指標和要求。并增加制訂煤化工、頁巖氣開采等新興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隨著標準不斷提高,我國工業水領域對技術工藝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比如,新型煤化工作為高耗水產業,對水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不斷提高,包括先進的廢水處理工藝、再生水利用工藝乃至零排放技術;不斷增長的造紙印刷、化工、紡織和醫藥等行業使得對成分復雜,污染嚴重的工業水處理需求不斷提高。
而需求的增長也帶來了服務模式的創新,水環境服務業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針對工業企業水污染治理的“管家式”綜合服務業發展迅速,并得到政策大力推動。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以及《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明確鼓勵發展環境服務業,鼓勵工業污染源治理第三方運營,有效拉動了環境服務業發展的市場需求,有效促進了水污染治理企業由單一的產品和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向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環境服務轉變。
“十三五”期間,不僅工業廢水治理在標準加嚴的推動下,得到了從技術到服務模式的快速提升;城鎮污水處理也迎來了行業的高速發展期。
2016年12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建制鎮達到70%,中西部地區力爭達到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根據以上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水處理的行業將突破萬億的市場規模,市場容量巨大,投資機會眾多。其中,城鎮污水的新增和提標改造市場容量高達1938億元,城鎮再生水市場容量達158億元,海綿城市建設空間達4000億元。
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斷刺激下,2017年我國水污染治理行業實現銷售總收入約3950億元,較前一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4.50%。
市場的爆發對行業企業的影響也十分顯著。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統計,2017年,我國從事水污染治理行業的單位已超過15000家。
目前,整合、兼并、上市融資成為行業市場主流,一些擁有水污染治理先進技術的環保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兼并的熱點,更多的擁有實力的企業開始走向世界。同時,隨著市場集中度提高,水污染治理企業向兩極化發展的現象也開始發生,“良幣驅除劣幣”的良性發展規律正在形成。
城鎮水污染治理市場向好,空間巨大,目前水環境綜合治理的趨勢已經顯現,項目規模一再擴大。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加大對水污染治理行業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關注。近年來,在PPP模式的帶動下,外來資本開始涌入這一領域。雖然這給原本專注水處理的中小環保企業帶來一定沖擊,但更多社會資本和力量的加入,也推動了整個水污染治理行業的建設。
有專家指出,我國正處于水污染治理攻堅階段,是世界上水污染治理“最活躍”的國家。在不斷加大力度治理水污染的形勢下,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大規模污水處理從無到有,城鎮污水處理率大幅提升,僅用10年~15年就建成了約500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已和美國相當。
目前,我國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經擴展到了更廣闊的范圍,農村水污染治理也得到了重視,市場正在興起。
2017年2月21日,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整治重點為“好水”和“差水”周邊的村莊,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作為新興領域,村鎮污水治理也在2017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國家“十三五”規劃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達到70%,完成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13萬個,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鎮污水治理分會測算,市場空間超1400億元。
縱觀2017年水污染治理進展,工業、市政和農村三大市場得到了全面開花,突顯蓬勃之勢。2017年6月27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作出55處重大修改,更加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水環境質量責任,實施總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個長期工程,需依靠法治,建立起長效、可持續的機制。2018年,水污染治理工作仍在深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的第一年,在水污染物指標上,延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一類、二類共61項污染物進行考核。
隨著環保稅推進和水環境斷面考核監察監管力度的增大,水務行業整體上將開始從增量擴張逐步向存量優化進行演替。企業也將更加注重治理水平的提升和自身能力的建設,從盲目擴張轉為修煉內功、內外兼修。
隨著政府及公眾整體上對水質安全關注度的提升,水質標準和治水技術也將進行革新。其中,河流湖泊等生態修復和水源地保護、工業廢水和園區的綜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小型化自動化設備系統研發、污泥的無害化處置等細分領域,仍是行業企業應該聚焦的重點領域。
固廢和土壤污染治理引重視,市場潛力大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這是首次將固廢處置寫入黨代會的報告中。這意味著決策層對固廢處置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總覽固廢處置各細分領域,工業固廢處置趨于成熟,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正在實現。
2017年4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指出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率達到20%,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3萬億元。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委員會統計,2016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0.9億噸,同比減少5%。綜合利用量為18.4億噸,正在向著固廢循環利用的更高水平邁進。
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預計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有序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到2020年,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量由2015年的2.46億噸提高到3.5億噸。
未來更要加強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協同增效,首先應當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其次突出廢物的源頭治理,和注重廢物的資源化利用。
去年,值得關注的還有生活垃圾處置領域,“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
2017年3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到2020年底,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46座重點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必須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
從城市到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去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建辦村函[2017]390號)》決定,在全國選擇100個縣(市、區)開展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
伴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開展,整個垃圾收運、處置產業鏈也逐漸建立起來,環衛服務業市場化增長迅速。環衛市場化進程步入快速發展期,環衛產業主體快速形成。從政府購買服務到PPP,多種商業模式活躍在環衛市場中。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環衛正處于從政府采購服務向PPP轉變期,環衛PPP項目不斷涌現;環衛服務業由城市向村鎮延伸;從清掃保潔、垃圾清運向廢品回收延伸。
受益于此,環衛產業鏈下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快速發展,我國內地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2017年新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超過50座,與2016年相比,有大幅度增加,也是歷年來建成投入運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最多的一年。
為規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環境保護部2017年4月20日印發《關于生活垃圾焚燒廠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備和聯網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垃圾焚燒企業于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裝、樹、聯”三項任務,即依法依規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廠區門口樹立電子顯示屏實時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燒爐運行數據、自動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
截至2017年年底,內地建成并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303座、總處理能力為30.4萬噸/日,總裝機約為6280MW。其中采用爐排爐的焚燒發電廠有220座,合計處理能力達到22.8萬噸/日,裝機達到4380MW。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分析,2018年生活垃圾收運市場仍快速增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將繼續,行業維持競爭激烈和快速發展的特點。
與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同樣受到業界關注、并在摸索中前進的還有危廢處置行業。我國近年來危險廢物的產生量逐漸增長,引發政府、業界和公眾的討論。據了解,2016年全國危險廢物產生量為5347.3萬噸,同比增長34%。2017年,這一數字再次增加。
可喜的是,全國各地從事危廢的企業也在增加。2016年各地頒發的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證共2195份,相比2015年多增加161份。
目前,危廢處置行業不斷迎來行業上下游、跨行業的合作,越來越多企業參與其中,在分一杯羹的同時,也推動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土壤修復是環保產業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更是得到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動。從2016年“土十條”發布,就有預測其市場空間達到數千億甚至上萬億。
去年施行的《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首次為污染地塊管理建章立制。其中明確各方責任,清晰管理程序,為加強污染地塊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支撐。此后陸續出臺的一系列相關發揮,明確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和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等問題,為修復工作提供依據。
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65億元。除了國家資金投入之外,《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的實施,也帶動了地方和企業增加投入。盡管如此,處于起步成長階段的土壤修復行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如行業標準體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基礎薄弱;土壤污染修復設備化;規模化、產業化研究滯后、商業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修復資金缺口很大等。
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正式出臺,這部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內“基本法”的出臺將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配合一系列法規的實施,2018年土壤污染狀況監測網絡、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三大基柱”確立,可以預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將步入正軌,產業技術水平、服務模式也將迎來變革。
“大氣十條”收官,產業做出巨大貢獻
2017是“大氣十條”收官之年,目標全面實現。回想2013年6月,三大污染防治戰役的第一槍響起,“大氣十條”率先發布。5年來,在各方的努力下,全國整體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產業、能源和交通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特色大氣污染防治新模式基本形成。
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分別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
在這其中,工業煙氣顆粒物排放控制、機動車尾氣治理等工作功不可沒。
眾所周知,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是目前我國最嚴格的行業之一。近3年以來,國家地方和各發電企業共同掀起了大規模燃煤煙氣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快速推進。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脫硫脫硝委員會報告顯示,到2017年年底,超低排放改造將突破6億千瓦,加上前一年的工作成果,帶來的脫硫脫硝產業直接社會增加值約438億元。
產業界所提供的污染治理技術也做出了貢獻,除脫硫脫硝,除塵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比如,袋式除塵技術方面,預荷電袋濾技術、聚四氟乙烯基過濾材料關鍵技術、高硅氧覆膜濾料及其應用等取得重大進展。電除塵技術方面,低低溫電除塵技術、濕式電除塵技術、脈沖電源技術、消白煙技術均取得突破,有些已經開始被行業廣泛應用。
然而,隨著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基本完成,新上機組也非常有限,也預示著電力除塵市場有所下滑,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同時,借助“一帶一路”東風,瞄準海外市場,也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相比之下,非電行業市場有所回暖,冶金、建材等行業經濟形勢復蘇。但是,燃煤電站超低排放收官之時,非電行業將是治理重點。過去一年,各地陸續出臺非電行業環保政策,非電行業的主旋律即各種燃煤煙氣基本按標準治理完成,各企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其中,在非電行業脫硫脫硝領域,相比電力行業的排放標準仍較為寬松,污染治理的基數、管理的能力與電力行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既是短板,也是業內企業可以關注的市場機遇。
未來,非電行業執行更嚴格排放標準,需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支撐,特別是非電行業氮氧化物減排領域。
2014年,大氣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工作開始開展。目前,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減排與控制已經成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中心工作之一。特別是去年9月環保部和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下發《“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推進VOCs與NOx協同減排,建立VOCs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并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國重點地區、重點行業VOCs的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目前,這一工作不僅有政策要求,還有制度和體系建設。2017年,《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辦法》繼續貫徹落實,共有21個省市發布了VOCs排污收費辦法和實施細則,北京、上海等地相繼頒布了各行業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體系。
環保產業是政策驅動型的產業,在對VOCs排放提出要求之后,行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特別是VOCs的排放所涉及的行業眾多,量大面廣,去年多個省市公布了涉VOCs排污企業治理名單,VOCs凈化市場潛力巨大。
2017年,VOCs末端治理和檢測市場在2017年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比2016年提升約40%。但VOCs的減排和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產業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水平提升、末端治理設施建設和檢測、監測、監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2018年,這一工作還將進一步加強力度,產業水平也許繼續提升。
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已成為繼工業污染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是造成細顆粒物、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更是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2017年,機動車污染防治擺在環境保護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國家及各地區正從新車達標監管、在用車環保管理、黃標車和老舊車加速淘汰、車用燃料改善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管控機動車污染排放。
隨著機動車排放防治工作加強,一方面新車排放法規的不斷升級,新生產車的污染排放通過采用更先進的尾氣后處理裝置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在用車黃標車和非道路機械等成為機動車污染物控制的重點,其排放必將通過尾氣治理治理得到有效的大幅削減。這些都將為國內的機動車后處理裝置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
據統計,2017年機動車環保產業鏈上相關企業依然保持在150多家。2018年,推廣新能源汽車,提升油品質量,提升發動機燃燒技術和尾氣催化轉化技術,以促進車輛升級等工作還將持續,也是相關業內企業可以重點發展的方向。
細分行業興起,環境健康獲關注
環境監測是環境治理和環境管理的基礎,為環境治理提供科學決策和精準監管提供有效手段。
2017年,我國環境監測領域改革不斷深化,一方面,省以下環保機構垂改試點、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河長制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另一方面,包括排污許可、環保稅、環保督察、按日計罰在內的環境管理機制加速完善。
隨著各項新政策、新辦法、新方案落地實施,環境監測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這一年,政策頻出帶來發展機遇,全國各地水質、大氣、土壤、植被及污染源等領域監測站點激增,在監測遠程化、智能化的實現以及生態環境的科學決策和精準監管等方面也有所提升。
在大氣方面,環境監測為“大氣十條”順利收官做出了很大貢獻。其中,大氣網格化監測系統,因其精準、科學,能有效提升治理霧霾的工作效率,能為環境監管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等優勢,成為精準治霾的新主流;VOCs在線監測工作,為獲得準確和科學有效的監測數據提供保障;環境空氣監測臭氧量值溯源與傳遞工作,推動完善我國臭氧監測質量控制體系。
水質監測儀器一直以來占據了環境監測市場45%以上的份額,近幾年行業市場規模增速也保持在20%以上,水質監測儀器領域的不斷擴張,為我國水環境治理帶來了生機。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水質監測設備從以進口設備為主,逐漸轉向更多的考慮使用國產設備。
當前,中國土壤監測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土壤流動性較差且污染物成分復雜,土壤監測網點較大概率將依賴給予實驗室的取樣檢測為主,而非連續在線監測設備,土壤監測設備需求龐大。
目前,以空氣環境監測、水質監測、污染源監測為主體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形成了我國環境監測的基本框架,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正在迎來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里程碑發展機遇。
治理手段的提升和監測系統的建立,使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在這一公眾一直以來最關注的環境問題有所成效后,公眾關注的焦點轉向室內環境健康領域。然而,室內環境污染超標依然嚴峻。近幾年,我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室內環境的標準,從建筑裝飾材料的使用,到室內空氣中污染物含量的限制,全方位對室內環境進行嚴格的監控。
室內環境健康產業成為環保產業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的領域,受到追求品質和健康生活消費者的青睞。新風、凈化產品逐漸成為不少家庭的剛需產品,市場呈現“井噴式”發展。
相較于2016年新風行業的高增速,2017年空氣凈化器市場銷售呈現前高后低,全年增長依靠上半年的拉動。進入11月來是霧霾治理取得良好的改善,空氣進化器告別爆發式增長的階段,進入理性消費的階段。
行業競爭也因此加劇,企業洗牌加速。這一市場從野蠻生長,到增速放緩、此消彼長的競爭模式,整個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優勢品牌快速崛起,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缺乏競爭力的小品牌逐漸退出市場。根據線上線下市場統計,2017年品牌數量651個,進入193,退出255。
新風市場若要保持穩健增長,關鍵在于技術產品、營銷模式創新。未來,健康、環保的消費理念將成為趨勢,不少品牌開始向健康環境轉型,從單品空氣凈化器供應商向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為消費者提供“設計+產品+服務”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如今,環境健康的理念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水、氣、聲、渣一個都不能少。繼大氣、水、土壤、固廢得到全面治理,噪聲污染也在去年得到推動。
2017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發布了《2017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今年實行的環保稅法,也將工業噪聲污染防治列入環境保護稅稅目。
隨之發展起來的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行業,在2017年總產值達到147億元,其中噪聲控制工程與裝備約80億元,技術服務收入約22億元。2017年全國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相關產業和工程技術服務的企業總數約700家,從業總人數略有上升約為2.2萬人;專業從事噪聲振動控制相關產業、年產值超過億元的專業企業已有30余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規模以上企業達110余家。
目前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行業仍然以傳統降噪產品為主。2018年,這一產業的技術和市場熱點將主要集中在鐵路、公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噪聲振動控制,電力行業發電廠與輸變電噪聲控制,冶金、石油化工與建材行業等大型建設項目噪聲振動控制等方面。尤其是軌道交通領域的噪聲振動控制,將延續可持續增長態勢。企業經營將更多地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與社會化并重的方向發展。預計2018年,行業總產值將升至150億以上。
展望2018年,水、氣、土、固廢治理等傳統行業向縱深發展,顯現出新亮點;環境監測、室內環境健康和噪聲污染防治等新興行業橫向擴展,迅速崛起,形成了環保產業全面鋪開、氣勢恢宏的產業地圖。
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在政策到制度再到標準的不斷完善、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的情況下,環保產業將更加注重技術和服務創新等內在素養的提升,產業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我們相信,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實現美麗中國的戰略路徑中,環保產業的身影必不可少,并將展現出獨特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