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5年來,中國正通過法治手段,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出臺。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全面展開,以堅定決心和堅決行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5年來,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制度到最嚴密法治,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建立。環保部新設立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按要素全流程監管。各地因城施策、創新方法,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廣泛的生態共識正催生出巨大合力。
5年來,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天藍、水清、地凈的美麗中國正從山水畫卷中走進我們的生活。
多措并舉 讓天更藍
北京市京海換熱設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噴漆房未安裝VOCs(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廢氣直排;
北京國電瑞風電氣有限公司擠出工序未安裝VOCs治理設施;
北京精彩汽車噴漆有限責任公司噴漆工段、烤漆工段未安裝VOCs治理設施……
近日,眾多涉氣“散亂污”企業信息被公開,聲勢浩大的“2+26”城市大氣污染強化督查組以法律為準繩,查實情況、摸清問題、促進整改,被查到的問題企業哪個都不冤枉。
今年的9月極為不尋常,環保系統派出由7000人組成的督查、巡查隊伍持續在“2+26”城市嚴防死守,大氣污染防治進入史上最嚴管控時期。
近年來,霧霾頻襲,粗放的發展方式所造成的大氣污染成了人們的“心肺之患”。
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面對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氣十條”),大氣污染治理正式拉開帷幕,將給空氣做一個“大手術”。
數據統計,近七成重霾發生在冬季。
“因為涉及居民采暖,冬季重霾的‘治療’時間必須提前,以減少對百姓生活的影響。”環境保護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說。
在北方地區的采暖季節,大量煤炭作為民用供暖能源,以粗放和低能效的方式燃燒,對一次顆粒物排放的貢獻甚至超過工業領域。為強化散煤污染控制,做好散煤替代工作,我國正大力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及其它新能源應用。
“冬天是我們這里最難熬的,可以說是又冷又臟,在治理之前我們燒煙煤,燃點低,容易燒著,暖和的也快,可是燒出來的煙太大了,到處烏煙瘴氣的。‘煤改電’推行之后,走在村兒里,一點煙味都聞不到。”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一村村書記龐強告訴記者。
2017年,北京市計劃在農村地區完成700個村莊住戶的“煤改清潔能源”工作任務,其中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房山區、大興區和通州區要完成剩余平原地區村莊的“煤改清潔能源”工作,同步實施約1400個村委會、村民公共活動場所和79萬平米籽種農業設施的“煤改清潔能源”工作,確保村莊范圍內實現基本“無煤化”。
5年來,大氣治理措施不斷升級完善:
加強工業企業冬季錯峰生產力度;
提高行業排放標準,加強排污許可管理,嚴格依法對違規排污企業實施停產整治;
依托科技手段和網格化監管,加大排查、整治“小散亂污”企業力度;
強化對高排放車輛的監管,嚴格管控重型柴油車及高頻使用的出租車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
……
藍天白云正漸漸成為常態,天高云淡常常刷爆朋友圈。
據環境保護部統計,2013年到2016年,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長三角PM2.5濃度下降了31.3%,珠三角下降了31.9%,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從3個增加到了84個,2016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78.8%。
河長治河 讓水更清
“村里的水清了,岸綠了,更重要的是鄉愁也回來了。” 浙江嘉興海寧新塘村談家浜的村級河長周洪勝向記者介紹河流治理情況。前幾年,村民為了賺錢,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河道被排的黑臭,當時確實也沒人管,就將就著每天捂著鼻子路過。
現在的談家浜的景象,讓村民幾乎不敢相信。河長來了2年,河里能游泳,水里還有魚,河道可以洗菜,原來雜亂的河岸更是被改造成了河濱公園……“談家浜已經從劣Ⅴ類水變成IV類水”周洪勝說。
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5年來,一些地區積極探索河長制,浙江嘉興就是最早實踐河長制的地區之一。
2015年,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在污水處理、工業廢水、全面控制污染排放等多方面強力監管并啟動嚴格問責制,鐵腕治污進入“新常態”。
2016年12月,《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出臺,河長制由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行動。
水利部牽頭召開十部委視頻會議,全面推進;與環境保護部共同制定實施方案,提出力爭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加快形成全面治水合力。
“北京、天津、河北等23個省明確提出2017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遼寧、黑龍江等8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提出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目前全國共設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約20萬名。” 水利部建設與管理司司長祖雷鳴告訴記者。浙江結合“五水共治”綜合發力,各級河長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各部門分工有別,攥起來形成一個拳頭。3年間,關停整治小企業3萬多家、養殖場5萬多戶,消滅6500公里垃圾河,基本清除了“黑臭臟”污染河段。
北京按照“先河外后河內、先支流后干流、先治污后生態”系統治水,推進清河、涼水河等流域水系生態治河和濱水綠道建設,完成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實施河道截污治污300公里,恢復和新增濕地4000公頃。
福建漳州以鐵的決心、鐵的措施、鐵的紀律“三鐵治水”。各級河長按“一段一策”原則,針對突出問題精準治理:薌城區減少面源污染,建立無公害種植基地;龍文區強化制度約束,實施生豬禁養;華安縣加強生態整治,取締沿江采石開礦。治水帶來實效,九龍江水質達標率提升到92.3%。
重慶印發《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把全面建立河長制的時限由國家要求的2018年底提前到今年6月,將建立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將河長制工作納入區縣黨政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和市級黨政機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
河長制發源于太湖治理。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站長秦伯強說,“這五年最大的變化是政府、公眾對于環保越來越重視了。從國務院的‘水十條’及城市黑臭河流治理都開始認真地貫徹執行,水環境惡化的趨勢不僅得到了遏制,而且還在逐步好轉。”
據統計,2016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
截至目前,我國已頒布實施以水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法律4件,行政法規20余件,部門規章55件,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700余件,各項涉水事務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摸清家底 讓地更凈
這幾年,南方鎘大米、常州毒地、騰格里沙漠污染等事件通過媒體曝光,讓土壤污染這個“看不見的污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廣受關注。萬物土中生。土壤污染關系到人們的飲食、居住安全。
過去5年,土壤污染防治也在不斷加碼。
201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發布;
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
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發布,明確提出,2017年底前,要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并開展土地污染詳查。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是我國國家層面制定的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單行法。
趙保軍的公司成立于2011年,專注于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幾年過去,公司由當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百余人,幾乎見證了這幾年土壤治理風暴的全過程。
“監管很嚴格,我們做的一個項目,每天早晨,監測站的站長帶著一個職工就去把數據采集一下,填個表,當天就報給市長。每天去看,刮風下雨從不間斷。”趙保軍說。不僅土壤修復工程的過程監管嚴厲,修復后的長期監管也一樣。“我們做了一個環保部的工程,2014年就做完了,依舊每年要采樣,要看它后續的結果。”
技術的應用與政府的管理都在進步。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副研究員黃錦樓說,在2013年以前,土壤修復技術處于“挖、填、燒”這個階段,從2014年以后,開始采用一些更環保、更綠色的技術。政府管理也經歷了由應急管理,到市場導向管理,再到主動管理的變化。
“相比于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礎薄弱,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尚未形成。”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鎖表示。
“土壤修復是個剛剛啟動的領域,‘土十條’出臺相對比其他兩個十條略顯波折,資本市場預期的大治理市場也未能體現。但是各地暴露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問題卻逐步顯現。”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薛濤說。
針對目前土壤污染底數不清、監測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五部委今年8月1日部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按要求將于2020年底前摸清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污染狀況。
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表示,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是一項重要國情調查。此輪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將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為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進行了講解。今天,回顧5年來氣、水、土污染防治這“三大戰役”,郝吉明說,“力度空前,成效非常明顯。我們正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