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保部印發《環境管理臺賬及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技術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全文如下:
前言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81號),完善排污許可技術體系,確定環境管理臺賬記錄和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編制要求,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附錄A、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和附錄F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本標準由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制定。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本標準環境保護部201□年□□月□□日批準。
本標準自201□年□□月□□日起實施。
本標準由環境保護部解釋。
環境管理臺賬及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技術規范
1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排污許可證環境管理臺賬的記錄形式、記錄內容、記錄頻次和記錄保存要求,以及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分類、編制流程、編制內容、上報頻次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排污許可證的申請、核發、執行、監管全過程。
本標準適用于指導編制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中環境管理臺賬和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相關內容。有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的,其環境管理臺賬和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要求按其規定執行;無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的,其環境管理臺賬和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要求按本標準執行。
2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者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
HJ/T55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導則
HJ/T75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試行)
HJ/T76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試行)
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
HJ/T354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驗收技術規范(試行)
HJ/T355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運行與考核技術規范(試行)
HJ/T356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數據有效性判別技術規范(試行)
HJ/T373固定污染源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范(試行)
HJ/T397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
HJ477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監測)數據采集傳輸儀技術要求
HJ819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總則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環境管理臺賬environmentalmanagementrecords
排污單位記錄日常環境管理信息的載體,是排污單位在排污許可管理過程中自證守法的主要原始依據。
3.2執行報告compliancereports
排污單位定期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送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的報告,是排污單位在排污許可管理過程中自證守法的主要載體。
3.3電子化存儲electronicstorage
將環境管理臺賬以文字和數據的形式記錄并保存在磁盤、硬盤、光盤等電子存儲介質內的形式。
3.4報告周期frequecyofreporting
排污單位提交執行報告的頻次和時間要求。
4環境管理臺賬記錄要求
本標準所指環境管理臺賬記錄要求為基本要求,排污單位可自行增加和加嚴記錄要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也可依據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增加和加嚴記錄要求。
4.1記錄形式
分為電子化存儲和紙質存儲兩種形式。
4.2記錄內容
記錄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生產設施運行管理信息、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監測記錄信息及其他環境管理信息等,參照附錄A。生產設施、污染治理設施、排放口編碼按照排污許可證副本中載明的編碼記錄。
4.2.1基本信息
包括排污單位基本信息、生產設施基本信息、污染治理設施基本信息。
a)排污單位基本信息:名稱、注冊地址、行業類別、生產經營場所地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生產工藝、產品名稱、生產規模、環保投資情況、環評及批復情況、竣工環保驗收情況、排污許可證編號等。
b)生產設施基本信息:名稱、編碼、規格型號、相關參數、設計生產能力等。
c)污染治理設施基本信息:名稱、編碼、規格型號、相關參數等。
4.2.2生產設施運行管理信息
a)正常工況:運行狀態、生產負荷、產品產量、原輔料及燃料等。
1)運行狀態:開始、結束時間,是否正常運行。
2)生產負荷:主要產品產量與設計生產能力之比。
3)產品產量:類型(包括最終產品、中間產品及副產品)、名稱、產量。
4)原輔料:名稱、來源地、種類、用量、有毒有害成分及占比、是否為危險化學品。
5)燃料:名稱、來源地、種類、用量、成分、熱值、品質,涉及二次能源的還應記
錄能源平衡信息。
b)非正常工況:設施名稱、編號、非正常工況起止時間、產品產量、原輔料及燃料消耗量、事件原因、是否報告等。
4.2.3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
a)正常情況:運行情況、主要藥劑添加情況、DCS曲線圖等。
1)運行情況:開始、結束時間,是否正常運行;廢氣污染因子、治理效率、副產物產生量等;廢水污染因子、治理效率、排放去向、污泥產生量及處理方式等;產生二次污染的還應記錄其治理情況,涉及廢水回用的還應記錄回用去向。
2)主要藥劑添加情況:名稱、添加時間、添加量等。
3)涉及DCS系統的,還應記錄DCS曲線圖。DCS曲線圖應按不同污染物分別記錄,至少包括生產負荷、煙氣量、氧含量、污染物進出口濃度、煙氣出口溫度等。
b)異常情況:污染治理設施名稱、編號、異常情況起止時間、污染物排放濃度、排放量、異常原因、是否報告等。
4.2.4監測記錄信息
按照HJ819及各行業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規定執行。
監測質量控制按照HJ/T373和HJ819等規定執行。
4.2.5其他環境管理信息
廢氣無組織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包括名稱、運行時間、維護次數、管理人員等,如廠區降塵灑水、清掃頻次,原料或產品場地封閉、遮蓋方式,日常檢查維護頻次及情況等。特殊時段環境管理信息:包括具體管理要求及其執行情況、生產設施運行管理信息和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等。
其他信息: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確定的其他信息。
4.2.6特殊行業信息
對于畜禽養殖、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醫療機構、餐飲業等非加工、制造類行業,根據行
業特點確定記錄內容。a)畜禽養殖業:養殖種類、養殖規模、實際存欄量、出欄量、清糞方式、糞污處理方式、有機肥廠的建設及運行情況(如涉及)、土地消納情況、廢水處理方式、外排廢水量、排水去向等;
b)集中式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水量、實際處理水量、主要處理工藝、出水水質、匯水區面積、排水去向、受納水體名稱、受納水體功能區劃、再生水利用量等;
c)醫療機構:醫院等級、病房數、床位數、年門診量、醫療廢水處理工藝、廢水外排濃度、廢水外排量、排水去向、醫療廢物產生量、醫療廢物處置方式及去向等;涉及傳染病房的,還應記錄傳染性廢物、廢水預處理方式及去向等;
d)餐飲業:等級、餐位數、經營面積、基準灶頭數、對應灶頭總發熱功率、對應排氣罩灶面總投影面積、廢水預處理設施、排水去向等。
4.3記錄頻次
本標準僅規定了生產設施運行管理信息、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監測記錄信息、其他環境管理信息等記錄頻次。
4.3.1基本信息
對于未發生變化的基本信息,按月記錄,1次/月;對于發生變化的基本信息,按照變化次數記錄,1次/變化次數。
4.3.2生產設施運行管理信息
a)正常工況:
1)運行狀態:按照生產班次記錄,1次/班。
2)生產負荷:按照生產班次記錄,1次/班。
3)產品產量:連續生產的,按照生產班次記錄,1次/班。非連續生產的,按照生產周期記錄,1次/周期;周期小于1天的,按日記錄,1次/日。
4)原輔料:按照批次記錄,1次/批次。
5)燃料:按照批次記錄,1次/批次。
b)非正常工況:按照工況期記錄,1次/工況期。
4.3.3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
a)正常情況:
1)運行情況:按照運行班次記錄,1次/班。
2)主要藥劑添加情況:按照運行班次記錄,1次/班。
3)DCS曲線圖:按周記錄,1次/周。
b)異常情況:按照異常情況期記錄,1次/異常情況期。
4.3.4監測記錄信息
按照HJ819及各行業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規定執行。
4.3.5其他環境管理信息
廢氣無組織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按日記錄,1次/日。
特殊時段環境管理信息:按照4.3.1-4.3.5規定頻次記錄;對于停產或錯峰生產的,原則上僅對停產或錯峰生產的起止日各記錄1次。
其他信息:依據法律法規、標準規范或實際生產運行規律等確定記錄頻次。
4.3.6特殊行業信息
結合行業特點,按滿足環境管理需求的最短周期記錄,可按日記錄。
4.4記錄存儲
a)紙質存儲:應存放于保護袋、卷夾或保護盒等存儲介質中;由專人簽字、定點保存;應采取防光、防熱、防潮、防細菌及防污染等措施;如有破損應隨時修補,并留存
備查;保存時間原則上不低于3年。
b)電子存儲:應存放于電子存儲介質中,并進行數據備份;可在排污許可管理信息平臺填報并保存;由專人定期維護管理;保存時間原則上不低于3年。
5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編制要求
5.1報告分類
按報告周期分為年度執行報告、半年度執行報告、季度執行報告和月度執行報告。
5.2編制流程
包括資料收集與分析、編制、質量控制、上報四個階段(見附錄B)。
第一階段(資料收集與分析階段):收集排污許可證及申請材料、歷史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環境管理臺賬等相關資料,全面梳理排污單位在報告周期內的執行情況。
第二階段(編制階段):針對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匯總梳理按證排污的依據,分析不按證排污的情形及原因,提出整改計劃,在排污許可管理信息平臺填報相關內容。
第三階段(質量控制階段):開展技術審核,確保執行報告內容真實、有效,并經排污單位法定代表人或實際負責任人簽字確認。
第四階段(上報階段):排污單位在排污許可管理信息平臺提交電子版執行報告,同時向有排污許可證核發權限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交通過平臺印制的經排污單位法定代表人5
或實際負責人簽字并加蓋公章的書面執行報告。
5.3編制內容
排污單位應對提交的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中各項內容和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負責,并自愿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應自覺接受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監管和社會公眾監督,如提交的內容和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應積極配合調查,并依法接受處罰。
排污單位應對上述要求作出承諾,并將承諾書納入執行報告中。執行報告封面格式參見附錄C,編寫提綱參見附錄D。
5.3.1年度執行報告
包括排污單位基本情況、遵守法律法規情況、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自行監測執行情況、環境管理臺賬執行情況、實際排放情況及達標判定分析、環境保護稅(排污費)繳納情況、信息公開情況、排污單位內部環境管理體系建設與運行情況、其他排污許可證規定的內容執行情況、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結論、附圖附件等。
對于排污單位信息有變化和未按證排污等情形,應分析與排污許可證內容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5.3.1.1排污單位基本情況
a)說明排污單位基本信息,包括名稱、所屬行業、許可證編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投產時間,以及現有排污許可證的申領時間、有效期等信息。
b)說明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包括排污單位基本信息、產排污節點、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設施、環境管理要求等,參見附錄E。
c)按照生產單元或主要工藝,分別說明產品、產量、生產設施等基本信息;分析排污單位的生產狀況,說明平均生產負荷、原輔料及燃料使用等情況;說明取水、回用水及排水情況,包括回用方式、排水去向等信息;對于有污染治理投資的,還應說明治理設施類型、開工時間、建成投產時間、計劃總投資、報告周期內累計完成投資等信息,參見附錄F.1和F.2。
d)明確排放口設置合理性,說明排放口基礎資料檔案和監督檢查檔案情況。
e)涉及新(改、擴)建項目的排污單位,還應說明環境影響評價及其批復、自行驗收等情況。
f)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包括排污許可證變更情況,以及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等信息。
5.3.1.2遵守法律法規情況
說明排污單位在排污許可證執行過程中遵守法律法規情況;配合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環境監督管理權的工作人員職務行為情況;自覺遵守環境行政命令和環境行政決定情況;公眾舉報、投訴情況及具體環境行政處罰等行政決定執行情況。如發生公眾舉報、投訴及受到環境行政處罰等情況,應填表說明,相關表格參見附錄F.3。
5.3.1.3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
a)正常情況說明。分別說明有組織廢氣、無組織廢氣、廢水等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參數、處理效率、原輔材料消耗、副產物產生、運行費用等情況,以及治理設施運行維護情況,參見附錄F.4。
b)異常情況說明。排污單位拆除、閑置停運污染防治設施,需說明原因、遞交書面報告、收到回復及實施拆除、閑置停運的起止日期及相關情況;因故障等緊急情況停運污染防治設施,或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異常的,排污單位應說明故障原因、廢水廢氣等污染物排放情況、報告遞交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參見附錄F.5。
5.3.1.4自行監測執行情況
a)說明自行監測要求執行情況,包括監測點位、監測指標、監測頻次、有效監測數據數量、監測結果、監測方法和儀器、采樣方法、監測質量控制、自動監測系統聯網、自動監測系統的運行維護及監測結果公開情況等內容,并附監測布點圖,參見附錄F.6至F.8。
b)對于自動監測,說明是否滿足HJ/T75、HJ/T76、HJ/T91、HJ/T354、HJ/T355、HJ/T356、HJ/T373、HJ477等相關規范要求。說明自動監測系統發生故障時,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交補充監測和事故分析報告的情況。
c)對于手工監測,說明是否滿足GB/T16157、HJ/T373、HJ/T397等相關標準與規范要求。
d)對于非正常工況,說明廢氣有效監測數據數量、監測結果等,參見附錄F.9至F.10。
e)對于特殊時段,說明廢氣有效監測數據數量、監測結果等,參見附錄F.11。
f)對于有周邊環境質量監測要求的排污許可證,說明監測點位、指標、時間、頻次、有效監測數據數量、監測結果等內容,并附監測布點圖。
g)對于未監測、漏監測,以及監測數據無效等情形,說明原因及措施。
5.3.1.5環境管理臺賬執行情況
a)說明環境管理臺賬的記錄情況,包括基本信息、生產設施運行管理信息、污染治理措施運行管理信息、監測記錄信息、其他環境管理信息等,并明確環境管理臺賬歸檔、保存情況,參見附錄F.12。
b)說明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檢查環境管理臺賬的情況。
5.3.1.6實際排放情況及達標判定分析
a)以自行監測數據為基礎,結合環境管理臺賬,說明各排放口的實際排放濃度范圍、效數據數量等內容,參見附錄F.6至F.11。
b)按照實際排放量核算方法,計算各排放口污染物實際排放量,給出計算方法所用的參數依據、來源和計算過程,并與許可排放量進行對比分析,參見附錄F.13至F.15。
c)對于非正常工況,說明發生的原因、次數、起止時間、防治措施及污染物排放量等。
d)對于特殊時段,說明各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排放量及達標情況。
e)對于廢氣污染物超標排放,應逐時說明;對于廢水污染物超標排放,應逐日說明;說明內容包括排放口、污染物、超標時段、實際排放濃度、超標原因等,以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及接受處罰的情況,參見附錄F.16至F.17。
f)說明實際排放量與生產負荷之間的關系。
5.3.1.7環境保護稅(排污費)繳納情況
根據環境保護稅(排污費)相關管理要求,說明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數量等情況,參見附錄F.18。
5.3.1.8信息公開情況
說明信息公開的方式、內容、頻率及時間節點等信息,參見附錄F.19。
5.3.1.9排污單位內部環境管理體系建設與運行情況
a)說明環境管理機構設置情況、專職人員配置情況、環境管理制度建立情況、排污單位環境保護規劃、相關規章制度、整改計劃等。
b)說明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相關責任的落實情況。
5.3.1.10其他排污許可證規定的內容執行情況
說明排污許可證中規定的其他內容執行情況。
5.3.1.11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對于不按證排污的情況,提出相應整改計劃。
5.3.1.12結論
總結排污單位在報告周期內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說明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需進行整改的內容。
5.3.1.13附圖附件
a)附圖包括自行監測布點圖、平面布置圖(含污染治理設施分布情況)等。執行報告附圖應清晰、要點明確,包括圖例、比例尺、風向標等內容;附圖標注應為中文,必要時可進行注釋說明。
b)附件包括污染物實際排放量計算過程、非正常工況證明材料,以及支持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的其他材料。
5.3.2半年度執行報告
至少包括5.3.1.1、5.3.1.3至5.3.1.6中全部內容。
5.3.3月度/季度執行報告
至少包括5.3.1.6中全部內容及5.3.1.3中污染防治設施異常情況說明等內容。
5.4報告周期
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時間提交執行報告。排污單位應每年上報一次排污許可證年度執行報告;同時,還應依據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規定,提交半年度執行報告、季度執行報告或月度執行報告。
5.4.1年度執行報告
對于持證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年度,報告周期為當年全年(自然年);對于持證時間不足三個月的年度,當年可不上報年度執行報告。
5.4.2半年度執行報告
對于持證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半年度,報告周期為當年一月至六月;對于持證時間不足三個月的半年度,該報告周期內可不上報半年度執行報告。
5.4.3季度執行報告
對于持證時間超過一個月的季度,報告周期為當季全季(自然季度);對于持證時間不足一個月的季度,該報告周期內可不上報季度執行報告,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納入下一季度執行報告。
5.4.4月度執行報告
對于持證時間超過十日的月份,報告周期為當月全月(自然月);對于持證時間不足十日的月份,該報告周期內可不上報月度執行報告,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納入下一月度執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