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全國公共財政支出預算中節能環保支出再次快速增長,環保行業財政支出占GDP比重提升。全國每年環保財政支出金額達數千億元,政府環保行業財政投資也在不斷增加,2017年環保行業公共財政支出達5672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0%,2017年環保行業財政支出提速明顯。政府對環保行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排水工程、園林綠化工程、市容環境衛生和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的廢水、固體廢棄物領域。政府對環保的投資方式主要分為直接購買和PPP兩種模式,由于PPP模式能夠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發揮政府和民間機構優勢,合理分擔風險,PPP模式正成為政府投資環保行業的主流模式。環保行業PPP項目的收入方式主要包括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和可行性缺口補助三種方式。政府購買模式的重點在于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和政策連貫性。
歷年全國環保行業財政支出金額(億元)及YOY(右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環保行業財政支出占當年GDP比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截至2017年底,財政部環保類PPP項目金額總計1.9萬億元。截至2017年底,財政部項目庫中,綜合治理、管網、污水處理、海綿城市、供水、景觀綠化、垃圾處理、濕地保護、排水項目金額分別為6746億元、4902億元、2184億元、1437億元、1368億元、774億元、704億元、655億元、275億元。這些環保類項目合計1.9萬億元。
2017年末財政部項目庫中環保類PPP項目金額(億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末財政部項目庫中環保類PPP項目個數
環保類PPP項目落地率持續上升。存量項目方面,18Q1財政部PPP管理庫中項目個數為597個,新增54個項目,累計金額達到7658億元,占管理庫中PPP項目總金額的6.7%。落地情況方面,環保類項目18Q1累計落地項目281個,落地率為47%。新增落地項目69個,新增落地金額723億元。整體來看,環保類項目PPP存量和落地率都在逐漸提升。
管理庫中環保相關PPP項目總投資額(左軸對應數量,右軸對應金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環保相關PPP項目落地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西部地區PPP項目支出壓力較大。根據2018年5月4日財政部發布的《筑牢PPP項目財政承受能力10%限額的“紅線”——PPP項目財政承受能力匯總分析報告》,截至2018年1月末的數據,2015-2045年間,需要從一般公共預算中安排的支出責任總額為9.9萬億元,年均支出3194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2921個、總投資4.9萬億元,涉及支出責任4.7萬億元,占支出責任總額的47.5%,年均支出1581億元。從地區分布看,中西部地區支出壓力較大。2015-2045年間,支出責任總額前五位的分別為湖南8047億元、河南7086億元、四川6906億元、內蒙古6241億元和云南5896億元,年均支出分別為260億元、229億元、222億元、201億元和190億元,分別占2017年本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3.8%、3.1%、2.6%、4.4%和3.3%。
2015-2045年各地區支出責任總額(左軸對應金額,右軸對應比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對PPP項目年限做情景分析,內蒙古、貴州、湖北、湖南支付壓力較大。由于各地PPP項目金額不得超過當地財政承受能力的10%紅線,我們對2015-2045年各省PPP項目的合作年限進行情景分析。在合作年限為11年的情景下,內蒙古、貴州、湖北、湖南四地的PPP項目支付責任超過了10%,需要引起重視。
各地區支出責任情景分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償債能力方面,湖南、貴州、云南償債壓力較大。截至18Q1末,各省份PPP管理庫中項目金額占各省份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靠前的省份為湖南、貴州和云南,管理庫項目金額分別是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4/5.65/3.79倍,償債壓力相對較大。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PPP項目落地率不斷提升。從生態治理和環保項目來看,2017年Q1-Q4各季度環比凈增落地項目個數為30/28/26/35個,Q4凈增落地為全年最高,呈落地加速態勢。17年全年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PPP項目落地率從17年1季度的17%提升到39%,數據顯示92號文并沒有降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PPP項目的落地率,我們認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PPP項目受政策收緊的負面影響較小。
2017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PPP項目落地情況(左軸對應數量,右軸對應落地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綜合治理項目市場空間有望超2855億元,市場空間廣闊。根據財政部的數據,綜合治理類項目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PPP項目中占比最多,2017年項目金額占比高達92%。截至18Q1末,管理庫中未落地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PPP項目金額為3569億元,按80%的保守比率估計,綜合治理類項目未來市場空間有望在2855億元以上。
“水十條”總體目標和進度目標:2015年4月,“水十條”發布,總體目標要求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進度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應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體排查,公布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于2017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十三五”目標:《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中,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列為重點工程。《“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要求“十三五”期間需整治2000多個城市黑臭水體,總長度約5800公里。
專項工作指南已發布,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正常推進中:2015年8月,住建部、環保部發布《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詳細布置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要點;目前已建立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公布全國黑臭水體清單,接受公眾評議。目前我國2100個黑臭水體項目已經全部啟動,已完成治理的比重約53.3%。
我國黑臭水體項目推進情況(截至2018年5月7日)(單位: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規劃,黑臭水體治理的“十三五”市場空間約為1700億元,“十三五”黑臭水體治理的總長度約5882公里,全國平均來看,每公里的治理投資量約為2890萬元。黑臭水體治理長度靠前的五位分別是廣東、安徽、湖北、山東、河南,規劃治理長度分別為906公里、523公里、514公里、401公里、353公里,對應的項目個數分別為244個、217個、142個、164個、116個。
我國黑臭水體項目市場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工業環保是比市政環保更大的市場,工業增加值增速回彈顯著。關注環保企業的盈利模式,必須關注確定性需求,建議關注盈利能力強或有好轉趨勢的下游工業企業。從我國工業整體增加值和產值來看,工業增加值增速自2015年觸底回升,2017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8萬億元,同比增速達13%,增速為2011年以來最高值。此外,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在17年也出現小幅回升,達到40%。我國工業成效初顯,工業企業支付能力迎來有望回升。
我國工業增加值(萬億元,2007-2017)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主要下游污染行業盈利水平2016-17年開始向好,具備良好的支付水平與支付意愿。以四大主要危廢產生行業為例,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行業2017年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達41%;造紙及紙制品行業2017年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達3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017年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達29%;非金屬礦采選業2017年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達24%。預計隨著環保督察以及供給側改革的推進,重污染行業落后產能加速淘汰,環保不合規企業被關停,2017年以來,上游重污染行業盈利能力恢復顯著,行業內企業環保付費能力提升,同時,被關停整改企業為環保買單的支付意愿也有所加強。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利潤總額及月度累計同比增速
造紙及紙制品業利潤總額及月度累計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及月度累計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總額及月度累計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目前的改造趨勢和政策施壓力度來看,我國電廠2020年前超低排放改造或將遠超5.8億千瓦,樂觀情形下估計為7.0億千瓦。2015年底,全國已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6億千瓦時;2016年,根據能源局印發《2016年各?。▍^、市)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目標任務》,各省市完成改造目標為2.54億千瓦時,根據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截至2017年底,71%的煤電機組已實現超低排放,預計2018年或將實現存量機組90%的超低排放。
超低排放改造進程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據預測,電力超低排放“十三五”建造市場空間達1245億元。由于我國火力發電機組已經結束高增長期,新增機組受國家嚴格控制,故超低排放的新建規模十分有限;超低排放主要是對存量機組進行脫硫、脫硝和除塵改造。據預測,2016年、2017年對應新建、改造市場空間為464、300億元,2018-2020年還有481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但是由于改造進程加速,預計存量機組改造將提前完成,每年市場空間呈現逐步下滑趨勢。
超低排放“十三五”建造市場空間測算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們在《環保春秋志系列之大氣篇》報告中指出,假設全國提標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考慮工業鍋爐、水泥、鋼鐵、磚瓦、陶瓷、玻璃行業,預計2017-2021年市場空間合計1554億元。假設未來五年全國所有地區非電行業均達到特別排放限值的要求,我們測算出以下幾個行業大氣治理需求:工業鍋爐643億元,鋼鐵行業311億元,磚瓦行業268億元,陶瓷行業150億元,水泥147億元,玻璃行業35億元,預計京津冀2+26城市的非電大氣治理需求將在2018年迅速鋪開,后面向全國蔓延,整體看,預計非電大氣治理需求的高峰主要分布在2018-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