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項目清理退庫影響還在發酵之際,針對“優等生”PPP示范項目的核查結果出爐。
4月27日,財政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示范項目規范管理的通知》,對核查存在問題的173個示范項目分類進行處置。
其中,30個項目調出示范項目名單、清退出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54個項目調出示范項目名單、仍保留在全國PPP項目庫中;89個項目要求于6月底前整改到位,否則調出示范項目名單或退出項目庫。
記者統計發現,這173個存在問題的項目涉及投資額約6700億元,占前三批示范項目總投資額的比重約34%。不過,被退庫且可能存在合同糾紛的項目占比很小。
PPP示范項目分類處置的結果只是前奏。記者從財政部PPP專家處了解,全國PPP項目清理退庫的結果將于近期公布,經過清理規范的全國PPP項目庫,項目總量規模并沒有減少,項目質量也有望得到提升。
財政部先后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8年推出四批PPP示范項目,這些經過各地上報、專家評審、擇優篩選出來的示范項目,如果能規范運作將獲得以獎代補資金支持,支持資金300萬元、500萬元、800萬元不等。“示范項目”的身份,一定程度上還能起到融資增信的作用。
相較于經過清理后的總計11.36萬億元規模的全國PPP項目,這四批項目總投資規模約2.77萬億元,實屬“優等生”。
不過,在地方債防風險、遏制地方隱性舉債的背景下,規范PPP項目運作的清理退庫專項行動,PPP示范項目也不能幸免。
4月27日,財政部公布的經過核查存在問題的173個示范項目(第四批示范項目由于公布時間較晚,不在核查之列),包括包頭市立體交通綜合樞紐及綜合旅游公路等30個項目,調出示范項目名單,并清退出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
國浩律師(北京)事務所資深合伙人王衛東表示,對于調出項目庫的項目,因為從根本上否定了其作為PPP存在的基礎,會涉及到合同的變更與解除等問題。投資已經發生、工程進行了一半、已經發生的銀行貸款等,因為退庫引發的損失,需要一個個案例去分析,以厘清究竟是社會資本的問題、還是政府的原因,或是雙方均有相應的責任。
財政部表示,將妥善做好退庫項目后續處置工作。對于已進入采購程序或已落地實施的項目,應當針對核查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做到合法合規;終止實施的,應當依據法律法規和合同約定,通過友好協商或法律救濟途徑妥善解決,切實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30個被退庫的示范項目投資規模總計300億元,占比規模較小。其中,有22個項目被調出的原因包括“不再繼續采用PPP模式”,更具體的原因包括實施方案調整、項目融資未落實、無適宜運營方、尚未落地等。
“地方政府不再采用PPP模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項目本身不適合PPP模式,或者項目上馬會觸及到10%財政紅線、不宜再使用PPP模式等。PPP模式不是唯一的路徑,地方政府還有其他合規方式。”明樹數據總經理肖光睿對記者表示。
這300億元被退庫示范項目中,可能造成合同糾紛的規模更小。記者查閱財政部公布的詳細清單發現,部分項目存在尚未落地、轉為政府投資模式實施等情況。
除了被退庫的項目,剩下的示范項目仍將繼續采用PPP模式。
其中,尚未完成社會資本方采購或項目實施發生重大變化的北京市豐臺區河西第三水廠等54個項目,投資總額約1585億元,被調出示范項目名單,保留在項目庫。
有意思的是,這54個項目中有50個項目“尚未落地”,剩下4個項目有3個暫緩實施,因為涉及環保問題、部分子項目推進困難、財政支出壓力大等原因被調出示范項目名單。
“PPP項目是存在落地難的問題,有些項目收益率低,很難吸引到合適的的社會資本;有些項目設計可融性較差,參與的社會資本方未必能融到資。”上海錦天城律所合伙人劉飛對記者表示。
對于運作模式不規范、采購程序不嚴謹、簽約主體存在瑕疵的89個項目,投資總額約4818億元,占比規模最大,被要求抓緊整改,并于6月底前完成。
什么是不規范的運作模式?財政部明文表示,不得突破10%紅線新上項目,不得出現“先上車、后補票”的現象、專家意見缺失或造假、測算依據不統一、數據口徑不一致、僅測算單個項目支出責任等現象。
記者統計發現,89個項目中有37個“未按規定開展財政承受能力論證”。肖光睿表示,有些地方政府在上項目時,沒有嚴格執行財政承受論證,財力論證流于形式,突破10%財政紅線,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隱性債務的擴張。
針對簽約主體存在瑕疵的問題,財政部表示要堅持政企分開原則,國有企業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不得代表政府方簽署PPP項目合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不得作為社會資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