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最大亮點是什么?釋放了哪些信號?
李佐軍:最大亮點是明確了今年的經濟目標:GDP增長6.5%左右,CPI漲幅3%左右等。
報告主要釋放了如下信號:第一,中央政府對經濟增長規模、速度的要求有所降低,更多強調要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第二,明確了工作重點,即要按照十九大已作出的部署,重點打好三大攻堅戰。第三,財稅政策主要強調了加大減稅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貨幣金融政策繼續強調穩健中性,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E君:今年GDP為什么會沿用去年的目標?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環境?
李佐軍:之所以繼續將6.5%左右作為GDP增長目標,主要是考慮到我國經濟仍處于增速換擋過程中,發展階段轉換還沒有最終完成,經濟風險尚未完全化解。將GDP增速目標定為6.5%左右,說明低于6.5%也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計劃,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要比2010年翻。據測算,未來幾年GDP只要平均增長6.3%左右就能完成翻番目標。所以,現在適當降低GDP增速目標,不會影響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達成,而且會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
反之,如果我們把GDP增速目標定得過高,激勵各地都去追求GDP增速,就會延誤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所以,我們開始適當弱化GDP總量和增速,而更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
目前,經濟仍然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也面臨提高經濟質量、優化經濟結構、培育經濟增長動能的壓力。毋庸諱言,部分地區GDP水分是存在的,但一些沿海發達地區也存在瞞報GDP的情況。從行業來看,有些工業行業存在虛報情況,但一些服務業則存在漏報情況。
E君:我國要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李佐軍:建設制造強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就是為了建設制造強國。近幾年中央強調振興實體經濟,也是為了建設制造強國。怎樣建設制造強國呢?
首先,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當前,制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是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要通過技術進步、技術創新來實現。特別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對制造業進行改造提升。
其次,要充分發揮好制造業企業的作用。制造業的發展要靠企業來實現,所以要對企業制度進行改革,以提高企業競爭力,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創造發展環境最重要的是要降低制造業企業的成本,包括融資成本、物流成本、電力成本、稅費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從而增加企業的盈利空間,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E君:報告中提到“產學研用協同”,過去國內也做過一些探索,但成功案例不多,這次重提,在這方面還能做哪些新的探索?如何避免以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李佐軍:做好“產學研用協同”,最主要的是要發揮好企業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因為教育、研究只有落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層面才能產生實際效果,只有通過企業向消費者提供實實在在的產品或服務,才能達到最終目的。也就是說,“研”“學”只是手段,通過企業的“產”行為,滿足市場的需要,才是目的。
目前,“產學研用協同”之所以還沒有做到位,與科教體制改革滯后有很大關系,所以要繼續深化科教體制改革,解決“研”“學”與企業“兩張皮”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好廣大科技研發人員、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問題,只有調動他們參與市場的積極性,才能實現“產學研用”的協同。
E君:報告強調,中國經濟要由高速度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傳統企業的挑戰是否更加嚴峻?
李佐軍:是的。傳統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附加值比較低、沒有形成新動能的行業或企業會遇到比較大的壓力和挑戰。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這類行業和企業的生存空間會相對縮小,甚至會面臨淘汰的命運。
E君:報告中特別提到“優化營商環境”,這意味著什么?
李佐軍:營商環境實際上是企業經營發展的整體環境,這個環境要靠推進各個方面改革、靠政府為企業創造良好環境來實現。
“優化營商環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企業家釋放出積極信號。企業的發展需要好的營商環境。
一方面,要通過改革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與企業營商環境有關的改革主要有企業改革、政府“放管服”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投融資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等。
另一方面,政府還要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其中,硬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環境、生活設施環境、生態環境、園區環境、產業配套環境和要素市場環境。軟環境包括法治環境、政務環境、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同時,企業與政府之間形成“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E君:企業家未來最應重點關注哪些方向?
李佐軍:建議企業家應重點關注如下幾個方向:
一是消費結構升級的方向。消費結構以前以“吃穿住行用”為主,當前和今后“學樂康安美”新五大需求越來越重要。關注消費結構升級的方向,就能抓住未來的市場需求。
二是技術進步的方向。特別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要關注這些新技術帶來的各種機會和挑戰。
三是綠色低碳的世界潮流。也就是說,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方向去選擇產業和產品,這樣才能避免受到各種政策的限制。
四是政府政策鼓勵的方向。特別是要關注國家“十三五”規劃、十九大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兩會政府報告中的重大政策,及其中提到的要重點鼓勵支持的產業。
人物簡介:
李佐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人本發展理論創立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5年發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
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同時兼任多個學術團體職務,被多個地方政府聘為顧問或首席專家。
博士師從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研究員,碩士師從國際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