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預料,環保依然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
在三九學社、民建、民革、民盟等民主黨派遞交的兩會提案中,環境公益訴訟、京津冀綠色協同發展、如何保護渤海、保護白洋淀等環保熱點,都被一一列入。
1 九三學社中央:建立國家環境公益訴訟基金
近年來,環境公益訴訟數量逐年增加,多地的環境公益訴訟實現了零突破。從2018年1月1日,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我國環境公益訴訟迎來新的發展期。
目前,環境公益訴訟多集中在江蘇、廣東、云南和貴州等少數省份,環境公益訴訟總體上處于“萌芽”階段,與公眾預期仍有差距。
在實踐中,環境公益訴訟資金難題日益顯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境公益訴訟的開展,一方面環境案件公益訴訟費用較高,缺乏資金來源;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修復費用資金管理存在隱患,無特定的受益人,其性質及使用方式尚無明確規定。
為此,九三學社建議,在資金來源方面,可從國家福利彩票等公益性收入中拿出一定份額,也可與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非公募基金會)或中國綠色發展基金會等公募基金組織合作,鼓勵更多企業設立環保公益訴訟基金。
在資金運用方面,建立環保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資金支持制度,明確申請與審核程序,將環境公益訴訟必需的調查、鑒定、評估、研究、律師代理等費用納入基金支持范圍。法院判決執行的環境損害賠償金歸入這一基金會管理,主要用于環境修復和治理項目。
在基金使用監督方面,建立基金使用的審查評估、信息公開以及監督管理機制,根據司法判決確定的生態修復內容,進行生態修復方案可行性與資金使用效益等審查評估。定期公開基金使用情況,定期進行審計監督,實現信息透明,接受公眾監督,保證基金合規合理使用。
2 民建中央:研究京津冀綠色協同發展的聯動機制
資料顯示,京津冀土地面積21.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1億人,已成為我國人與自然關系最為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嚴重、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要求最為迫切的區域。
民建中央分析,京津冀區域成為環境污染的重災區,除了生態環境承載力先天脆弱外,也與京津冀發展方式密不可分。研究京津冀綠色協同發展的聯動機制,是破解其發展與保護尖銳矛盾、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必由之路。
為此,民建中央提出了四條建議:建立京津冀政府工作協調機制,調整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建立京津冀資源環境交易體系,提高生態資源市場化程度;建立京津冀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進程,構建多元化環境協同治理體系。
民建中央認為,設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京津冀綠色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統一制定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產業布局等專項規劃。京津冀各城市之間也要建立有效的、常態化的信息溝通和工作協調機制,在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加強相互協調和對接,避免形成新一輪同質、同構的惡性競爭,避免京津冀發展失衡。
做到生態規劃先行,堅持生態規劃一張圖、生態紅線一條線、自然資源資產一本賬。京津冀要動態地調整相關的綠色發展標準,加快制定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最終排放標準。
3 民革中央:設立渤海綜合管理委員會
針對環渤海水域治理,民革中央建議,民革中央希望能夠設立由國務院牽頭,國家有關部委和環渤海三省一市政府參加的渤海綜合管理委員會,由管委會統一安排環渤海地區的發展與保護規劃。
具體來說,這個管委會可以提出環渤海區域的有關立法建議,對渤海的污染防治、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保護、產業布局、項目審批、環境監測實施綜合管理,鼓勵和引導公眾廣泛參與渤海生態環境保護。
此外,民革中央還建議,制定專門的《渤海保護法》或由國務院出臺《渤海保護條例》,立法規范渤海污染防治、資源開發、產業規劃、生態保護等。
4 民盟中央:加強白洋淀保護
在京津冀區域中,雄安新區的建設是國家大事、千年大計。民盟中央今年提交了有關雄安新區的提案,聚焦雄安的生態環境。
白洋淀作為新區的“內湖”,其作用與影響顯而易見。民盟中央分析,白洋淀湖區長期以來缺乏自然水源穩定補給,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狀況變化較大,自然生態環境脆弱。
如果沒有嚴密監管,淀區水域面積會持續縮減;如果不改變淀區內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沿用過去的治理模式,白洋淀水質全部為重度污染的現狀不會好轉。
為此,民盟中央突出三大建議:一要提高規劃設計的合理性,既要考慮到保護規劃空間布局的完整性,又要明確提出淀中村與堤上村的解決方案。二要注重建設開發的保護性,既要防止建設工程對水體水質的影響,又要解決建設開發對景區資源環境的影響。三要加強對規劃和建設的監督,包括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建設網格化監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