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亟需一個完善的、全國性的企業環保信用體系,倒逼企業去重視環保。”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西安)律師事務所主任方燕3月3日上午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稱。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環保信用評價”的要求。環保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國家、省、市、縣等各個層面的企業環保信用信息系統基本建成,環保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有效運轉。
但方燕調研時卻發現,目前施行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環發〔2013〕150號)存在評價指標設置不盡科學、評價流程不夠高效、評價過程可操作性較差等問題,導致全國各地推行進展不同、評價標準不統一、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工作不夠公開透明公正,從而影響了企業環保信用在綠色金融等各個領域的應用,環保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運轉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及協同實施機制。
方燕給記者舉例稱:評價指標過多,多達21項指標,每項指標又要分3個檔次評價,在沒有相關信息化及大數據支撐的情況下,各地環保部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來組織評價,直接導致各地落實進展差異很大;部分評價指標已不適用,如第10項排污費也從2018年1月1日開始調整為環境保護稅;部分評價指標重復,如第18項群眾投訴屬實,可能會導致第17項行政處罰,進而再有第19項媒體曝光的話,相當于要扣分3次;個別評價指標缺失,如企業因為污染環境被提起訴訟(尤其是公益訴訟)并敗訴的情況;評價辦法“重評價(降級),輕核銷(升級)”,對于雖然有處罰,但企業已及時整改的情況下,只提供了情況說明,不提供級別調整。
“全國評價標準不統一,嚴重影響全國統一市場的應用。”方燕了解到,當前全國各地的試點有多種評價方法,多種評級標準,有的分5級,有的分4級,導致相互之間沒有可比性,對于同樣的環保信用,有的省份評價是黃牌,有可能有的省份就是紅牌。
另外,當前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也沒有實時輸入“信用中國”,影響了企業環保信用在其他部委及全社會的聯合激勵與懲戒,還沒有在全社會得到認可,沒有在各個聯合激勵和懲戒領域得到有效應用,沒能真正突破企業輕視自身環保信用的怪圈,不利于引導企業主動保護環境。
針對上述諸多問題,方燕建議環保部對《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進行修改、簡化、優化,所有指標應該要非常便于公眾監督,縮減自由裁量空間,所有指標應該基于明確的事實與數據,盡量減少模糊的定性描述。
“適當參考江蘇省、山東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系統,簡化評價指標;適當補充必要但又不會引發行政處罰、行政命令、法律訴訟的指標。”方燕在經過廣泛調研后建議稱。
方燕在建議中還表示,應提升企業環保信用制度立法層次,強化環保信用立法的法律責任體系;建立全國統一企業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化系統,設計時就要考慮通過信息化手段實時同步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到國家信息中心主辦的“信用中國”網站進行公開,與其他部委及全社會形成聯合激勵及懲戒的合力。
“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執行監督考核機制。”方燕認為,環保部應加強對各地落實新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體系的監督考核,對于落實不力,進度過慢,效果較差的地區,結合中央環保督查,進行重點督促;同時,可適當引入第三方公證、群眾和企業代表監督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