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日是第22個“世界濕地日”,濕地是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據聯合國環境署的權威研究數據表明,一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今年濕地日的主題聚焦在城鎮濕地——“濕地: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今天我們就關注下幾乎被遺忘的池塘,這種小微水體是人工濕地的一種,如果說濕地是地球之腎,池塘堪稱腎細胞,那么,這些腎細胞可以給城市帶來什么?下面我們探討池塘在城市生態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以及應具有的產業支撐等。
圖為濕地系統—池塘框架圖
圖為溫江水立方體系—池塘
2017年以來,南方部分地區開啟小微水體整治工作,采取清淤、截污、拆違、環境整治等方式改善小池塘、小溝小渠的水質。
這些小微水體就是人們俗稱的池塘。
池塘承載著人們鄉愁的記憶,但池塘因小而散,難以得到重視。著名的“八水繞長安”研究課題里,也只關注到“唐代長安城內113個湖泊到現在數量驟減”,并未關注池塘。如今,城鎮道路、地產、管網等開發建設項目擠占了大量的土地空間,導致城市池塘容積不斷縮小和大量消失。在農村,池塘也同樣面臨萎縮。
池塘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價值,池塘是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池塘屬人工濕地的一種,堪稱“腎細胞”。
池塘在平原地區多稱為水塘或澇池,多為人工開挖積水而成;在農村主要是作為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在城市主要用于游玩賞憩、景觀配置;池塘在山區和丘陵地區稱山塘,多為山谷截流而成。
池塘特點為:面積較小,一般10平方米~2萬平方米不等;依山勢而居,因地勢而臥,形態各異;散點分布,數量眾多。
別小看了這種小微水體,池塘在水系中其實起著舉足輕重的水系勾連作用。水是一個整體,它以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蒸騰水等不同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從天到地、由上到下構成水的立體存在。
作為地表水資源的一種形式,池塘與湖水、河水、溝渠、堰、庫等地表水橫向勾連,起到重要的樞紐作用;同時與雨水、地下水、蒸騰水形成縱向連通,既收集凈化雨水、儲水、滯洪,又補充涵養地下水,蒸發、蒸騰回補空氣中的水分;池塘達到一定數量后可增加區域內有效水資源量,減少調水量,推動流域上下游之間的友好關系。
池塘以小水面為主,同樣面積的湖泊與多個相同面積的池塘相比,由于深度、周長、分布等因素,池塘水體與土地接觸面積更大,補充地下水數量和質量更好,更有利于地下水庫的形成,同時更易揮發形成水蒸氣,增加空氣濕度效果明顯。
池塘是自然生態鏈中重要的物質能量交換載體,以多種姿態存在于城市、鄉村、草原、森林等生態環境中。池塘擁有獨特生境,為適水性、喜水性動物、植物、微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地,形成獨立生態系統,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物質和能量流動,構成微型閉環系統。
池塘是一個復雜的多通道能流系統,同時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和信息傳遞:通過調蓄水量、提供生活生產用水、水面蒸發、植物蒸騰、重力滲透等作用與外界進行水分的交替;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實現與外界能量、物質的轉換;通過池塘中微生物分解、植物根系完成與土壤的相互作用;池塘中的生物系統能夠凈化水質,吸納空氣中污染物,有效調節大氣組分;多個池塘群落蘊含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水生動物、植物等食物資源。
從自然生態原理剖析,池塘群體的逐漸消失,也將造成這一獨有生態系統特征的消失,可能導致水生態鏈及整個生態鏈斷裂,人類與環境的矛盾凸顯。
在城市,池塘是城市的毛細血管,假若淺池小水星羅棋布,能夠填補城市小水面空白;留住雨水,收集凈化中水、補充地下水、豐富海綿城市的“毛細血管”。由此可見,池塘在城市生態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中會發揮獨特的作用和價值。
池塘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做出重大貢獻。除上述作用,池塘水回用至生態環境用水,節約生態資源;開展池塘群、“池塘之都”建設將開創城市小水格局,大量的水面蒸發,可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周邊溫度,改善熱島效應,調節小氣候。此外,水體及植物搭配可吸附空氣中污染物,有效緩解霧霾,為解決當下城市痛點,添加新路徑。
池塘是城市文化活躍因子,為城市生活提供更多親水空間,其具有親和力,為大人和孩子帶來無窮樂趣。池塘可作為建設美麗城市的小景觀表達手段,如作為硬質城市廣場的柔性點綴,可鑲嵌于公園綠地,也可不經意間出現在街角路邊;可充盈樓間空地,也可靜躺于別墅庭院,是城市綠色新動力。
縱觀歷史文化長河,有借物言志的“半畝方塘一鑒開”,有以物言情的“池塘生春草”,有王羲之的“墨池”軼事,也有白居易“晴空星月落池塘”的隱逸文化,更有近代作家朱自清“荷塘夜色”的深情描述……池塘有著不可估量的文化傳承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