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水污染治理的關鍵之年,也是黑臭水體治理的考核之年。
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業內稱“水十條”)的要求,到2017年,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體得到消除。
8月22日,在2017(第九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研究院產業研究部負責人井媛媛表示,截至2017年8月16日,全國共排查確認黑臭水體2100個,其中有44.14%已完成整治,15.6%正在方案制訂階段,還有40.14%正在治理中。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政府雖然對黑臭水體治理非常重視,但也有“病急亂投醫”之嫌,一些治理措施“治標不治本”,只圖一時的清凈,最終卻收效甚微,浪費人力、財力和時機。
完成率過四成
2016年2月18日,環保部、住建部聯合發布全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單,標志著黑臭水體整治的大幕就此拉開。
“在‘水十條’和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之下,黑臭水體治理的市場現在是一片火熱。”井媛媛說。
她表示,根據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信息發布平臺顯示,截至2017年8月16日,全國黑臭水體治理河流里,治理中的占40.14%,而幾個月之前這一數字還是35%。
“也就是說,我們的黑臭水體治理整個項目的情況是在往前快速推進的一個過程中。”井媛媛說。
按照省份分類,北京、天津、山東等15個省區市目前治理完成率在50%以上,河北、山西、陜西等15個省區市治理完成率在50%以下,其中吉林和海南2個省的治理完成率不足10%,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治理完成率則是0,尚未啟動。
“我們知道,現在PPP模式是很火熱的,但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黑臭水體治理的主要模式還是EPC(Engineer,Procure,Construct,工程總承包)模式,占比達到了76.4%,而PPP模式的占比則是在23%多一點。而且在這23%的PPP項目當中,目前水環境PPP項目的落地率只有22%左右。”井媛媛表示。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目前財政預算與PPP項目成反比,即PPP申請多的區域,財政支付狀況反而較弱,這也直接造成了PPP項目的落地率偏低。
“現在很多地方把PPP當做一種融資工具,其實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它后端的效果付費問題。”井媛媛說,“把PPP當做融資工具,還延伸出一個問題,就是選擇什么樣的項目承接方,是做工程的還是有運營經驗的,這與后端這個項目能不能順利落地是有直接關聯性的。”
她還表示,現在PPP項目的承接方主要有三大類企業,一是央企工程公司,它們的資本屬性比較強,技術屬性則比較弱,運營經驗也相對較弱;二是傳統的水務企業,相對于央企來說,它們的資本屬性弱一點,融資能力弱一點,但其水務運營能力、技術的系統集成能力明顯高于央企工程公司;三是像東方園林這樣以園林起家的工程公司,這部分公司的強勢是在景觀設計方面,而黑臭水體治理的很大一部分項目也比較注重景觀設計。
“治標不治本”隱憂
之所以進度加快,在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看來,是因為我們正在動用力量集中解決問題,資源投入“特別的厲害”。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水十條”,其中要求2017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底前,所有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2016年2月18日,住建部、環保部又表示,將把治理成效納入“水十條”考核辦法,對沒有按期完成整治任務的進行約談。
不過,治理加快,由此帶來的問題也引發擔憂。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黑臭水體治理的投資規模很大,但有些東西太急功近利了,治標不治本,將來可能有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黑臭水體治理大多沿用截污、清淤、換水等辦法,但這些辦法都是“治標不治本”,不大幅度地提升水體自凈能力,黑臭水體就不可能真正治理成功。
“現在政府要求的時間非常緊,任務重。”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總院總工李成江也表示,“匆匆忙忙把排污口堵住,治理黑臭水體的時候不涉及到后面的管網系統,解決不了長遠的問題。”
在他看來,治理黑臭水體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河旁邊是養蝦的,有的河旁邊是養豬的,稍微離城市遠一點又有好多工業區,所以治理黑臭水體涉及很多很多部門,需要市長下“壯士斷腕”的決心。
3月20日,在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黑臭水體整治有其復雜性,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市,其城市建成區管網欠賬較多,建設管網時涉及到拆遷等問題,比較復雜。
而根據中信證券的研究,假設全國城市建成區有1000個,每個區平均有20條中小河道,且其中40%屬于治理范圍,每條河道中黑臭水體長度3公里,按照單位投資3000萬元/平方公里計算,要想2030年消除全部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對應的投資需求或將超過7000億元。
“治理黑臭水體本來就是長遠工程,而現在地方政府為了響應上級考核急功近利,一個月、20天,甚至10天出方案的都有,根本不注重工程本身。結果造成資金年年批、年年投,效果卻看不見。長此以往逐漸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勞民傷財。”一位業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