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注意到,近一兩年內,國內污水廠新實施的提標改造項目,標準越來越高,已經很少有項目提標到B18918-2002中的“一級A”了。污水廠運營人員還在為穩定達標一級A而煩惱發愁的時候,與此同時,市場上涌現的很多新項目,現在直接就是瞄準高排放標準,或者“準四類”、“類四類”標準。這種“一刀切”地盲目跟風,令人堪憂。
近些年,北京地標,天津地標,巢湖流域,太湖地區等地標陸續出臺。其它地區緊隨,也都在陸續上馬“準四類”或超凈排放項目,即便當地尚未出臺地標,也要在指標上“看齊”地表水水環境質量標準Ⅳ,甚至Ⅲ標準。縱觀這些項目,有些確實是出于考慮當地受納水體環境容量或者敏感水體,必須要采用高排放限值;而有些地區的項目,看不出必要性,因為造成當地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不是當地市政污水廠的點源排放,而是巨大的面源污染貢獻率和工業污染源排放、畜禽養殖業等。
實際上,高排放標準的出臺,讓國內設計和運行層面都是顯得“猝不及防”,因為,這兩個領域國內都缺乏實踐層面的支撐。為了應對“四類水”項目,國內各個設計院推出的技術路線差異性很大,各種工藝路線都有。有的項目,生化、物化、高級氧化、吸附、膜分離,基本上用全了各種水處理單元工藝。顯然,這種高大上的配置,投資和運行費用自然不是和一級A一個數量級的。這些高配的工藝單元,實際上作用到水質層面,也僅僅是為了應對TP,TN,COD等指標的有限提升,但是投資及運行成本或許將提高一倍甚至不止,個別項目,運行成本比常規工藝或許提高2-3倍甚至以上。
比如,TP出水從0.5mg/L提升到0.1mg/L,按照美國的經驗,藥劑投加數量要提高數倍,且多點投加,工藝復雜,即便這樣,不能保證出水的穩定性。美國在超高排放標準污水項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個角度,我們國家尚缺乏高標準項目的設計及運行經驗和長周期運行數據的支撐,在基礎不足的情況下,高排放標準就出臺了,這樣必然會導致設計端的糾結,“心里沒底”的情況下,高大上的配置出臺也就可以理解。運行端更是缺乏基本數據支持,意識不到,有些工藝單元的運行成本是高昂的,且出水不是“穩定達標”,而是存在“達標概率”的。
筆者注意到,美國在這個領域做了非常充分的技術儲備,WERF對美國國內22座高排放項目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對2年的運行數據進行科學地統計和研究后得出的結論是,要求這種高排放標準項目出水100%的可靠性是“不切實際的”。實際上,中國的水質特性(工業廢水影響、低C/N比等)、運行管理維護水準、設備配置等層面比照美國還是尚存較大差距,天然稟賦不理想,但是卻要承擔比歐美更嚴苛的出水水質。
為了改善水環境質量,在有些地域適當提高點源排放標準是必要的。但是標準的執行不能僅僅停留在指標數值上,不是越高越好。排放標準越高,污水廠本身投資會呈現指數式提高,上游產業因生產藥劑、材料會產生更多的資源浪費、污染物及GHG排放。
我們學習借鑒了國外的高排放標準項目,但是我們的取樣方法及考核標準沒有相應地去科學匹配,美國針對這種項目,也就是Limit of Technology(LOT)標準項目,設計方案、以及實際對出水的考核往往采用月均值、年污染物排放總量或者達標率考核,這是科學的。而我們很多項目,還是沿襲了一級A日均值的考核辦法,且環保執法部門現場取樣往往就是瞬時樣,這樣就悲催了。運營很無辜,很無奈,因為這種出水標準是接近現有技術極限,本身出水就不穩定。如果一級A可用“穩定達標”,那么高排放標準就要尊重科學了,起碼是約定月均值達標即可,這個角度,也建議設計端出具的設計文件,環評報告,投資方和當地簽署的PPP合同中對出水的水質檢驗及考核,建議也要按照月均值考慮,甚至對進水組份及特性進行約定。
建議各地不要盲目跟“高標準”風,一定要結合當地技術、經濟、水環境等綜合考量,既要推進提標改造項目,又要做到錢花到刀刃上。主要擔憂的問題在于,投入巨資提標改造(投資+運行成本),獲得的水質改善收益卻遠遠不理想,運營企業卻面臨了巨大的運營達標風險。
附:作者簡介
劉智曉,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集團化水務項目設計管理,水務項目方案設計、審核與把關、工藝與設備優化,水處理過程優化控制、污水生物處理新工藝研究與開發,高效低耗水廠、污水廠提標改造技術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化應用研究與實踐。